台灣民俗藝陣

台灣民俗藝陣

獅踩椿
傳統的獅陣大都由武術館組成,目的是藉以鍛鍊成員的身體。台灣的獅陣大概以新竹為界分北獅與南獅;北獅的嘴巴可以啟閉自如,下軋以竹篢製成,所以又叫「篢仔獅」,表演時採高姿勢舞法主要內容有十八節依序是:獅獅、獅咬蚤、睡獅、獅翻身、踏八卦、獅過橋、宰獅、救獅、桌頂功夫、桌頂探井、獅切血、咬水果、搶金錢、咬青、獅接體、拜廟、四門到底等項目。

舞龍
台語「弄龍」、團隊叫「龍陣」,「弄龍」的「弄」是「舞龍」單一的意義,沒有「戲弄」之意。早期的弄龍大致是以廟宇為中心組織龍陣,後來由於組織成員較多,管理、訓練等不便,又因年輕人都離開農村到城裡謀生,傳統的龍陣差不多都解體了。目前以各級學校、部隊以及社區村落組成龍陣較為常見。

宋江陣
清代的時候,對台灣地方治安上,曾經發揮了一些功能,緣因當時地方治安不好,民間為了保衛鄉里安全,大都自組自衛隊,宋江陣就是當時武力團體最常見的一種。可以說是,現在的社區「守望相助」的先驅。

高蹺陣
鬧熱滾滾的迎神行列裡,最搶眼的藝陣莫過於高蹺陣。不管別的藝陣鑼鼓聲有多大,表演花樣有多精采,踩高蹺的總是「高人一等」。傳統的高蹺陣,大致分為大兩大類型,一種是由國術館組成,成員都具有紮實的功夫,目前台灣的高蹺藝陣中北部較少,以南部較多。

跳鼓陣
傳統藝陣多半在迎神賽會行進中表演,以小團隊最富機動性。跳鼓陣有一半蹲的步法,有謂是受原住民作戰打獵所採取半蹲的姿勢有關;亦有認為這是國術底架馬步的變化。當然,在所有的民俗祭典、廟會等場合,都是熱鬧的隊伍之一。

布馬陣
成員有四、五人的小陣,一般陣頭配樂大都是小鑼小鼓加上銅鈸及嗩吶,主要的腳色是「狀元」「馬」的布馬,是以竹藤為骨架,上紙、布後再加以彩繪。「馬兒」攔腰切成兩段,中間有個架子套在狀元肩膀上,「馬」的頭半段就在「騎馬」的狀元前面,尾部在後面,馬兒登場奔馬四條腿懸空抖動,著力點是狀元的兩隻腳。

鬥牛陣
我國以農立國,農民對牛有一份特殊的情感。「鬥牛陣」就是基於這份情感發展出來的民間遊藝。鬥牛陣據說是台灣光復不久,由台南學甲鎮的大灣庄首創,所以稱為「大灣牛」。鬥牛的道具「牛」,是以竹或藤為架,身驅部分蒙上布料或皮革,頭部以紙、布一層一層裱褙而成,再以漆料彩繪。

 

 

 


發表迴響